3月18日下午,蚌埠干部学校第6期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进修班组织学员赴蚌埠市开展现场教学,重点观摩了蚌山区宏业村街道第一社区基层协商实践创新工作和蚌埠市“靓淮河”工程。此次教学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深化了学员对城市治理和基层协商工作的理解,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第一站:基层协商实践馆——解码“零信访社区”的治理密码
学员们首先来到蚌山区雪华乡(宏业村街道)第一社区,重点参观了基层协商实践馆、老党员工作室和为民服务大厅。该社区以“六事”工作机制(百姓点事、两委提事、居民议事、与会决事、多元办事、公众评事)为核心,构建了“共商烦心事”协商品牌,连续8年实现零信访。在实践馆内,通过图文展板、案例视频等形式,学员们详细了解社区如何通过“7+X”协商议事会(包括居民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等)解决屋顶涂料反光、老年食堂建设等民生问题,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社区党委书记徐婷婷表示,协商机制不仅提升了居民参与感,更推动了治理效能提升,相关经验已在蚌山区全面推广。

第二站:“靓淮河”工程——见证生态治理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在淮河综合治理现场,学员们实地感受了“拥河发展”战略的实践成果。工程以“一川清、两滩靓、三脉通、十景红”为总体布局,通过河道切滩、疏浚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将枯水季河道从不足200米拓宽至500米,泄洪能力提升30%。2024年淮河1号洪水过境时,工程段水位较2020年下降0.22米,防汛压力显著降低。工程同步打造15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和1.2万亩城市绿地,建成铁路公园等文化地标,使昔日的“脏乱差滩涂”蜕变为市民休闲的“城市会客厅”。人工湿地系统年处理污水1.2亿吨,水质提标至Ⅲ类标准,生态效益与文旅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为乡镇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会上,学员代表指出两大实践案例的共通内核:一是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第一社区的“红色物业”和“一组一会”制度,与“靓淮河”工程的政府主导、多方协作模式,均凸显党组织在资源整合中的核心作用;二是民生导向与长效机制,从“三定机制”限时整改到“六事”工作法闭环管理,再到生态治理的“治水-治城-治产”融合,体现系统性治理思维;三是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社区通过“警民议事厅”线上平台解决纠纷120余件,“靓淮河”将铁路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彰显治理手段的智慧化与人文温度。
本次教学以“协商民主”与“生态治理”双线并进,为乡镇(街道)干部提供了“党建引领、系统治理、共建共享”的实践范本。治城如治水,需疏堵结合、刚柔并济。基层治理既要筑牢制度堤坝,更需激活群众参与的源头活水。
撰稿:陈耀明、黄震宇(第6期乡镇干部进修班学员)
报送:学员处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