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农人 强科研 兴乡村
——蚌埠干部学校奋力谱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春日的蚌埠干部学校,梨花如雪,书声琅琅。这座隐于翠林间的校园,既是育人的课堂,更是科技助农的“策源地”。近年来,该校聚焦“育农人、强科研、兴乡村”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以“头雁计划”为引领,通过多元培训、科研攻关、智库赋能等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多元培训育“头雁”:课堂连田头理论变实践
近日,记者来到蚌埠干部学校。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宛如一颗隐匿于翠绿林间的明珠。教室内、蔬菜大棚中不时传来热烈的讨论声,那是师生分享知识、碰撞思想的木铎金声。
在该校的智能大棚内,几十名村支书正围着农艺师任宗君学习番茄吊蔓技术。“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千万工程’经验、电商运营……这些课程解了我们的渴!”一名学员感慨道。
近年来,该校把教室“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在人才培育方面,蚌埠干校积极作为,精心打造精品课程体系,开设“乡村振兴专题”“基层治理专题”等特色专题,围绕热点领域进行教学;课堂外,该校还组织学员赴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专家手把手指导辣椒、番茄等作物标准化生产。相关技术已在怀远推广,实现增产增收,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该校创新“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扎实举办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进修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示范培训班、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仅在2024年,就开班65期,培训学员6228人,创历史新高。其中主体班次4期,承接异地班次1期,联合办学7期,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该校还将“千万工程”经验融入教学,开设“美丽乡村建设”现场课程,组织学员考察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融合示范村,激发了学员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思路。通过“头雁”学员的辐射带动,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发展格局。
科研创新强支撑:实验扎根大地技术直抵田间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始终把农业科研摆在重要位置,发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优势,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为强化实训效果,学校建立“青蓝结对”导师制,青年教师带深入基层调研成为新常态。
返乡创业青年张清松的圣女果大棚是这一工作的生动注脚。他应用该校传授的圣女果高质高效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组建合作社,推广标准化种植。
近日,在张清松的圣女果采摘园,该校农艺师正指导农户疏果种植。“白色番茄虽产量低15%,但售价高30%,综合收益更优!”这源自该校实验大棚的品比试验-每年筛选上百个新品种,经3年稳定性测试后推广。
近年来,该校承担的蚌埠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番茄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创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专家组验收;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参与选育的辣椒新品种安科螺丝119号,获安徽省园艺学会园艺作物品种认定。同时,该校进行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开展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新型农业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服务和现场技术服务48次。
“我们会长期跟踪服务,在一些关键环节,会上门服务”。农艺师郁建强说,现在该校4名专技人员,会通过微信和电话跟农户们沟通,每年服务800人次以上,服务主体60个以上,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会提供一些新技术指导,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智库赋能兴乡村:咨政报告献良策文旅融合绘新景
同时,该校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智库优势,依托该校的蚌埠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咨政报告,为我市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关于涂山、杜郢和美乡村与涂山文旅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中,研究中心提出坚持规划引领,扩大融资渠道,发挥石榴品牌效应,注重文化赋能,实现“造血”功能。为点亮蚌埠市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策建议》则深入剖析了蚌埠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路径,以及土地流转、产业联营、电商赋能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为蚌埠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该校发挥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市重点智库作用,努力为党委政府作决策、促落实提供有价值的咨政服务。
2024年蚌埠市智库建设和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8项,创历史新高;累计在省市党报党刊、杂志发表理论性文章19篇,《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对策研究-以蚌埠市为例》等4篇论文在省市评比获奖;报送4期《研究成果专报》,2期获市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
从课堂到田野,从科研到产业,该校正以人才培育、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为核心,书写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未来,该校将继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不断探索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助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