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级教师谢向东撰写的论文《党建引领新时代蚌埠市老年大学特色校园建设研究》在《蚌埠党校》2024年第4期刊发。
全文如下:
党建引领新时代蚌埠市老年大学特色校园建设研究
谢向东
蚌埠市老年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事业及老年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安徽省“十四五”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安徽省老年教育条例》,以及省委省政府暖民心“老有所学”行动和《蚌埠市老有所学行动方案》。牢牢把握新时代办学方向,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总引擎不放,紧跟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健全老年教育体制机制,完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丰富老年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老年教育服务水平,扩大老年大学社会影响力,培育在学习中养老、在文化中养老理念新动能,真正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全市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特色发展,蚌埠市老年大学具体实施了以下五项特色校园建设工程。
一、坚持政治立校,加强党建引领,打造“红色校园”
市老年大学坚持党对老年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把政治立校和党建引领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实现老年教育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激活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不断探索实践具有老年教育特色的党建+模式,打造新时代新征程路上的“红色校园”。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学员思政教育。每期开学第一课首先进行思政教育,邀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时政报告、开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等。充分发挥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内大型电子屏幕、宣传长廊等媒介优势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及时传达中央、省市委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社会热点信息。创新红色教学形式,活化红色育人元素,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立体化,让红色精神不断绽放出时代光芒。通过“红色读本人人诵”传习红色经典,“红色故事个个讲”传颂英雄事迹,“红色电影月月看”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歌曲天天唱”传播时代的主旋律。
(二)发挥党员学员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机关党建、师生党建一起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落实,以党建引领办学,把党建融入教学,用党建促进乐学。坚持把支部建在班级上,在全校班级中组建成立学员临时党支部,选配党性强、威信高、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学员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为学员临时党支部书记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作《让党旗在老年大学高高飘扬——党支部基本知识》等专题党课辅导,组织学员党员到市委史志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接受党史红色教育。将机关党员和学员党员全部统一纳入党组织管理,实现党建全覆盖。把临时党支部、党员活动和班级活动结合在一起,学员党员既参加学习又过党组织生活,做到党建和教学深度融合。机关党员实行党建联络员制度,到所联系班级指导党建活动,听取收集广大学员意见建议,掌握一线教学动态,为党建和教学工作提供坚强政治服务保障。
(三)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融入思政内容。将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地传达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将声乐课程融合唱响时代旋律的优秀音乐作品,书画课程巧妙结合红色经典书法绘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思想性、针对性。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思政课堂”“阵地建设”版块,设置“思政微课堂”“党的建设”专栏,营造良好的思政宣传氛围,“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奏响新时代思政教学华彩强音。
(四)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文艺演出相互融合。强化“党建+志愿服务”下基层行动,打造“夕阳红”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全市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的巡回宣讲,成立“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夕阳红宣讲团,深入各县区、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宣讲。学员组织“银耀珠城,初心向党”、重阳节“敬老文明号”和“老有所学”成果巡回展演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广场系列活动,将临时党支部、班委会、志愿服务队锻造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精选100多幅展现新时代伟大祖国及蚌埠优美自然风光、城市风貌、人文纪实等内容的优秀书画摄影作品,举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市老年大学建校35周年暨新校区启用书画摄影展。
二、坚持文化领校,厚植书香底蕴,打造“书香校园”
市老年大学坚持文化领校,以“文化养老”为纽带,厚植书香底蕴,搭建老年人学习互动平台,在文化交融中获得快乐,帮助有兴趣的老年人学到才能,有才干的老年人再展才华。
(一)文化领校,打造“书香校园”。为跟上新时代步伐,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让老同志通过读书获得真正的快乐,以学校图书室、宣传栏、长廊文化、公共课、校刊、班级活动等为载体,精心营造“大家一起来阅读”的校园文化。倡导“文化养老”新理念,创造潜心阅读的优美环境,充实更新图书室纸质图书及电子图书资源,开放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之成为老年学员拓展知识的第二课堂。
(二)推进智慧校园平台建设。紧跟数字时代发展步伐,加快信息化应用进程,升级老年数字教育新模式。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教育教学支持和在线资源配送服务,搭建老年教育公共数据大数据舱,构建服务老年智慧学习的数字化服务中心。推进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接入教务管理系统,让传统教育与先进科技接轨,让科技为老年教育服务。
(三)拓宽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倡导老年教育机构间开展协作、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积极主动加入长三角地区合作,实现老年教育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创新形式,采取多种举措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构建老年教育新模式。提供多元立体的学习通路,打造中老年专属微课堂数字学习平台,夯实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先发优势。深入开发通用课程、优秀教材、特色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资源融通共享,为全市中老年朋友提供公益性的数字学习支持服务。
(四)推进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加强市老年大学对社区教学点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建立分校(教学点)、选送教师、配送学习资源、提供人员培训和开展远程教育等方式,在教学活动、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基层和农村社区老年教育提供支持,有力促进城乡区域间老年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矛盾。聚焦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公益通识课走进市老年大学官塘社区、绿地花都社区等教学点,邀请专业教师为大家讲解手机实用操作、反电信网络诈骗、解读民法典等相关内容。
三、坚持名师强校,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品质校园”
市老年大学坚持按照“规范、科学、创新”思路和“质量强校、特色兴校”为目标,推动老年教育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努力在规范化建设上求深化,在科学化管理上求提高,在创新发展上求突破。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精心铸造名师工程。以名师强校为抓手,以教学成效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推进建设具备老年教育师资信息储备、查询、配送与反馈功能的市老年教育师资库,挖掘储备全市优秀教师资源。在教师选聘上严格把关,把师德师风作为志愿服务教师聘用及管理评价的首要标准。落实教师行为规范,健全师德考核机制,真正把师德过硬、热爱老年教育事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选拔出来。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近120名,其中高级职称以上占25%,本科以上学历占50%。同步推进老年教育课题研究,为解决老年教育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理论保障和支撑。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健全老年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依托驻蚌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各类专业人才,组建和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老年学校办学需求,相对稳定、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与志愿者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在建立老年教育队伍多元补充机制、激励机制方面实现政策突破,力求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老年教育工作,保证老年教育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市政府部门下发文件鼓励倡导本市各单位在职人员、退休职工以及高校艺体医学类在校学生,在符合有关规定、不影响本职工作或学业的前提下,到老年学校兼职任教。加强老年教育教师培训,同时还依托市内驻蚌高校和市老年大学建立老年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三)建立健全教学和学员管理制度。坚持多措并举,建设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的新时代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规范统一学制大纲,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管理服务意识,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围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养生保健、闲暇生活、生命尊严、代际沟通、信息技术等方面,采取课堂学习、远程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开展读书、讲座、参观、展演、游学、志愿服务等老年教育活动。
(四)与时俱进,优化拓展教学内容。在办好花鼓灯戏曲瑜伽、器乐声乐舞蹈、诗词朗诵国学、模特时装拳剑、园艺插花手工、书法美术摄影等二十多门文体艺术类课程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和老年学员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设备操作使用、养生保健气功、识诈防诈反诈等列入老年大学共同基础通识课内容。定期邀请校外机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特邀多名省内外名家授课,成功开办多期书画摄影高级研修班。
四、坚持特色兴校,挖掘优势资源,打造“魅力校园”
市老年大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丰富讲座交流式和参与体验式两种老年教育模式,形成富有特色的“一线两式”老年教育教学与课程体系。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始终关注学员需求,充分挖掘我市人文地理优质资源,聚焦本土“非遗”传统文化,促进老年教育内涵式特色发展,开发建设一批体现蚌埠地方特色的市级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教案。不断加强制度理念创新,突出教育教学特色,培育老年教育蚌埠品牌,努力打造有质量、有特色、有温度的“魅力校园”。
(一)挖掘优势资源,创新办学特色。激励老年人自主学习,支持成立各类兴趣学习团队,引导广场文化活动扎实有序开展。如蚌山区将“快乐健身”与“老有所学”融合,通过“广场变学堂”设立一批老年学校教学点,让老年人能够便捷地学习体育健身知识。如与民政部门联动,发挥老年助餐点作用,推动“餐桌变课桌”试点建设,让老年人在茶余饭后学习有益身心的养生知识和实用生活技巧。为了保障中途加入学习的老年学员能及时跟上学习进度,部分课程按照“1课时学会”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做到随到随学。禹会区喜迎门社区老年学校为学生制作学生证,增加老年学员上学仪式感。怀远县结合区域和人才特点创造性地开设花鼓灯、剪纸和防诈骗常识学习等特色课程。荆山镇开展“国粹京剧”讲演、榴城镇开展“丝网花”制作、固镇县杨庙镇开展送戏曲进村居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二)打造蚌埠军休老年教育工作特色品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引导军休干部发挥余热,创办具有蚌埠军休文化特色品牌的市军休三所军休老年大学,这也是全省首批申报并经退役军人事务部审批同意挂牌的军休大学。市军休三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蚌埠老年大学军休三所分校开办近10年的运行经验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聘请10余名军休大学教员,与市老年大学、市委党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市图书馆建立共建关系,更新阅览室图书。依托现有网站、公众号、“军休APP”等载体,开设网上教学,让学员可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目前军休大学已成为军休干部政治学习的主阵地、文化活动的好平台、老有所为的新家园、老有所学的大课堂。
(三)依托蚌埠医疗资源,创办医学特色老年教育品牌。蚌埠医学院老年大学发挥医学特色优势,打造以“医学大讲堂”为主、传统文化糅合相辅的课程结构模式。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学员管理上狠下功夫,用暖心服务办好民生实事的同时,积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能,为建设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发光发热。
(四)均衡老年教育资源配置,完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深度挖掘社会办学潜力,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办学,因地制宜扩大老年学校办学场所供给。目前全市已新增老年学校247所,已建立1060所老年学校,县(区)老年学校覆盖率100%,行政村(社区)老年学校覆盖率89.68%,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总数11.57万人,其中线下学习人数8.33万人,线上学习人数 3.24万人,总学习人数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9.34%。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的服务网络,已经实现老年人在家门口老年大学“就近入学”目标。
五、坚持安全稳校,保障教学秩序,打造“和谐校园”
市老年大学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工作,时刻铭记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以“平安立校”宗旨,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设施完善、制度健全、各负其责、管理到位的原则,从思想安全、人身防护安全、环境设施安全等多维度织密防护网,切实把安全工作置于学校工作首位,真正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安全稳校,教学有序。
(一)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教育,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通过组织安全知识专题讲座、课前微课堂学习、印发安全教育宣传资料等形式,定期开展国家安全、急救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防电信诈骗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安全素养,提高安全意识。明确安全责任主体,校领导在学期开班仪式、期末结业等重要活动均积极开展安全教育,讲安全事项,提安全要求,与每位学员签订了《安全责任承诺书》。完善安全管理责任,建立校领导、班主任、班长三级安全管理责任制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老年大学,以服务学员为中心,以品质校园为目标,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坚持管理人员跟班、值班制度,加强对教学及重要活动中的安全监督检查,消除事故隐患,严格入校管理。强化活动保障措施,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学校组织的清明祭扫、主题党日等重要汇演活动,严格执行校领导或班主任带队,安排随队医护人员,保证全程安全。加大校园安保硬件建设,实现校园电子监控和网络全覆盖。增强老年学员预防急症的风险意识,开展老年人急救、自救、互救专题知识讲座。
(二)强化班级监督管理,规范学员安全行为。校园安全重于泰山,严格落实门卫24小时值班、工作人员轮流安全值日制度。通过设置党员监督岗,各班党员学员轮流当好安全员,每天下午学员放学后负责关好水电开关、拉好窗帘、锁好门窗,后由班长、班主任进行检查,发现疏漏及时处置。健全突发情况应急预案和医疗救护应急工作预案,保证学员遇到突发情况时相关人员和措施第一时间到位。切实增强老年学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营造共同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大好局面,保障学员及家庭的幸福安宁,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安全无事故。
(三)健全预防措施,在班级建立安全员制度。执行跟班听课服务办法,确保老同志在校期间的安全。组织开展外出、演出等大型活动时,制定方案和预案,精心组织实施,织密织牢安全网,切实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绿地世纪城社区老年学校在老年人入学报名的同时,同步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明确紧急联系人,最大程度保障老年人安全上学、快乐上课,保障老年学校规范、有序、高质量运行,真正把“平安立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安全细微处,落实到每一位学员的心坎上。
(四)校园建设坚持轻装饰、重功能、重环保、重安全的理念。新建并投入使用的迎河路新校区根据老年人安全需求,在建筑消防、意识形态、网络媒体和卫生防疫安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保障老年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人身安全。新校区整体设计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到采光通风、周围环境安全等因素。校内设有三部电梯,可充分满足高峰人流,走道宽度达2.2米,走道区域设置了软包休息座,楼梯间安装了木质的靠墙扶手,卫生间设置了无障碍扶手,舞蹈教室铺设运动型橡胶地板。对安防消控系统进行升级,确保电路、火灾监控无盲点,更新灭火器、消防水管。建立校园车辆管理、安全巡查登记制度,实行人车分流,指定车辆停放地点,在楼梯、走廊、卫生间、开水间等场所铺设防滑垫,张贴安全警示标识,增加便老设施,防止意外发生。
结束语:
市老年大学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秉持“政治立校、文化兴校”理念,紧紧抓住党建引领总引擎,构筑“银耀珠城”“老党员之家”“夕阳红”志愿服务等系列党建品牌,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思想、教学丰富内涵、文化搭建平台、学员展现风采”的新发展路子。凝心聚力打造五项特色校园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社区”共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以数字赋能老年智慧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全力将市老年大学建设成为服务老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文化养老基地和老年教育示范基地。为提升全市60余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建设现代化幸福蚌埠持续发力、勇毅前行。
供稿:教研室